本文插圖來源于影片《老人日記 》
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
如果說世間還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的,最無法正視的,那就是人終有一死這個殘酷的事實。
因此加繆說:“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?!?/p>
人死了如果就是純粹的消失,人很難接受,很難直面這一殘酷事實,所以就寧愿相信靈魂不死,所以就寧愿相信靈魂轉(zhuǎn)世,所以就相信天堂。
然而并沒有人死后復生,并沒有人從天堂回來,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轉(zhuǎn)世傳說,或者知道前生自己是另一個人的傳說,但是從未被證實。如果想開了,就鼓起勇氣去直接面對人死后消失的事實,其實也沒有什么。
人應(yīng)該怎樣對待死亡呢?
只要認真沉思死亡這件事,就可以得到人生無可眷戀這一結(jié)論。如果能夠做到在精神上早早離世,那么在肉身離世時就不會感到突然和難以接受。
從宏觀角度看,人不過是一粒宇宙塵埃,在其中一個星球上存在一段時間,然后就永遠消失不見,無影無蹤。如果能夠勇敢地直視這個事實,人生就無可眷戀。
從微觀角度看,人也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孤獨的個體。他的肉身經(jīng)歷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這些事情,活三萬天上下。人終有一死,不會不死,古代那些愚蠢的帝王總想長生不老,煉丹吃藥,結(jié)果中了毒,反而死得早些。
因為人生短暫,所以值得眷戀
有人說,因為人生短暫,所以值得眷戀。但也可以這樣想,人生不過如白駒過隙,稍縱即逝,所以無可眷戀。
從人際關(guān)系看,人世中除了陌生人,會有親人、友人、愛人,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。這些人和情給人溫暖和柔軟的感覺,令人感到人生不是一味的寒冷和堅硬。如果說人生還有什么是值得眷戀的,也就是他們了。
然而,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這些人和情來了又去了,有了又沒了,人其實還是孤零零地來到人世,孤零零地離開。即使眷戀也無可奈何,徒增煩惱而已。
對于生命有兩種基本態(tài)度,一種是直視,一種是回避直視。
前者清醒,后者懵懂;前者勇敢,后者怯懦;前者客觀,后者主觀。
其實,把這事想通透了,也不是那么可怕,非回避不可。如果有勇氣直視,就不回避這個殘酷的事實,早作精神準備,比事到臨頭再張皇失措,會活得更加坦然,死得更加平靜。
對死亡的從容不迫,來自對宏觀世界的透徹看法,對微觀世界的澄澈看法,如果人已將生死看透,就沒有了恐懼、驚慌和不安的任何理由,如釜底抽薪。
在前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對宇宙無緣了解
在前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對宇宙無緣了解,因此生活中充滿驚嚇和恐懼,西方中世紀獵捕巫師的運動,就緣于對人世間各種災難的錯誤歸因。中國人對天相的迷惑與敬畏也來自同一源頭。
進入現(xiàn)代社會以來,通過科學和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人類終于一窺宇宙之樣貌,迷信漸漸煙消云散。雖然科學能夠解釋周邊事物的比例僅有5%,也比過去完全不能解釋強了許多。對宏觀世界的科學理解,大大穩(wěn)定了人們的情緒,使之不會在突發(fā)的災難和死亡面前手足無措,驚恐萬狀。
在前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謀生艱難,生活艱辛,平均預期壽命只有三四十歲,隨便一個小病就可以輕易奪去人的性命,人對生命充滿了不安全感,導致迷信泛濫,聽天由命。
進入現(xiàn)代生活以來,原來很多的不治之癥都可以治愈,人的預期壽命普遍延長了,在沒有戰(zhàn)亂的國家能夠達到七八十歲。人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貼近實際的了解。對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解,增加了人們的安全感,穩(wěn)定了人們的情緒,使之不會再對各種病痛災難胡亂歸因,自己嚇唬自己。
自己對死亡已經(jīng)準備好了
當我們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認知都越來越接近事實之后,終于獲得了安全的感覺,不再像前現(xiàn)代的人們那樣,個個活得像驚弓之鳥,可以獲得存在的平靜和喜樂,獲得死亡來臨時的從容不迫和視死如歸。
人從年輕步入年老,最終走向死亡,就像植物從破土出芽,到抽枝長葉,到開花結(jié)果,到枯萎凋零,是一個任何人無法逃避的過程。這是一個雖然痛苦但卻真實到殘酷程度的事實。
所以,與其心懷惴惴,閃爍其辭,不如勇敢面對,坦然言說。
經(jīng)過這樣的思考和修煉,人就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:自己對死亡已經(jīng)準備好了,可以隨時離去。說到底,死一點不可怕,就像睡著一樣,只不過這次不再醒來。
我有一位38歲時就因癌癥去世的表哥,他在彌留之際說過這樣一句話:38歲和83歲沒有什么區(qū)別。我覺得他真是超脫。他說得對,從宇宙和歷史的角度看,一個人活得長點短點完全無足輕重。人的壽命只對自己一個人有意義,對別人均無意義,所以沒什么重要性。
即使那些很重要的人,最終看也沒那么重要。
人年輕的時候,會覺得死很可怕
人年輕的時候,會覺得死很可怕,因為他剛剛來到這個世界,許多事尚未發(fā)生,他有很多的期待,心中躍躍欲試。而歲數(shù)大了,該發(fā)生的事情都已發(fā)生,心中期待越來越少,心也安靜下來。
我的姐姐有心臟病,做過心臟手術(shù),據(jù)她說,在手術(shù)臺上,有一段時間,似乎體會到死亡的感覺。從她那里,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:現(xiàn)在去死也沒什么。記得我當時聽她這樣說時年紀還輕,所以非常震驚?,F(xiàn)在已經(jīng)可以懂得她的感覺。
人活得時間長點短點只對其個人有意義,對別人沒有意義,換言之,一般人存在的意義只限于自身和周邊少數(shù)熟人,對陌生人并無意義,因為他的存在與否與他人完全沒有交集。
當俯瞰人間時,能夠變得超脫一些
從宇宙的角度看,無論是偉人還是一般人,其重要性都是無足輕重的,只是在億萬星球當中一個小小星球上、在億萬人當中一個小小人兒的瞬間存在。
雖然人的肉身永遠不可能飛離地面,但是靈魂卻可以偶爾飛離,騰空而起,俯瞰人間世。當俯瞰人間時,由于有了距離,所有的塵世事物變小,變輕。無論在地面上多么沉重的事情,似乎都變得可以承受了,可以容忍了,可以讓它過去了。
人間有太多的痛苦,太多的煩惱,如果不偶爾取俯瞰的角度,如何可以承受?生老病死,生離死別,今天這個走了,明天那個走了,而且是永遠的逝去,再也不會回來。即使是壽終正寢,也令人無法釋懷。更不要說猝死。昨天還活潑潑的,今天就香消玉殞,駕鶴西去。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,痛心疾首?只有俯瞰,才能使心情復歸平靜,才能有繼續(xù)活下去的力量。
當俯瞰人間時,能夠變得超脫一些。俯瞰人間世,人們汲汲于名與利,像沒頭蒼蠅一樣忙忙亂亂,嚶嚶嗡嗡,大驚小怪,擂胸頓足,今天涌到東,明天涌到西,最后不知所終。當俯瞰這一切時,人會深切感到:為什么要這樣?不如靜靜地呆一會兒,看生命轉(zhuǎn)瞬即逝。所有的忙亂都無足輕重,所有的得失都不值一哂。
生命如花開花落
生命如花開花落。人生是如此短暫,恰如美麗花朵,從含苞待放,到迎風怒放,到枯萎凋謝,只是一瞬而已。生命是如此短暫,如此殘酷,但是它又是如此美麗,所以人們總是把生命比作花朵。
自然界的花朵盡管美麗,卻只是自生自滅,無知無覺;而人的生命的美麗卻是完全自覺的,因為人有感官和智慧,能夠從微觀角度關(guān)注自身,從宏觀角度關(guān)注人類。人可以看到生命的美麗——個體生命的美麗,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的美麗。
既然生命是如此短暫,如此美麗,讓我們珍視它的每時每刻,每分每秒,即使短暫地停留,也當是詩意地棲居,讓自己的生命充滿美麗和詩意。在死亡來臨的時候,從容赴死,在宇宙中化作一股青煙,消失得無影無蹤,不留一絲痕跡。
我們每個人,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,總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命題,例如死亡,例如離別。但人生中需要我們面對的分離,也不僅僅只死亡一種,那些在我們生命里來了又走的人,那些在我們周圍開始又結(jié)束的故事,和那些在過往歲月中的自己,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告別,才能轉(zhuǎn)身更好的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