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世界上原來有很多不那么為別人著想的人,而你從小被教育得來的素質(zhì),卻不允許你以同樣的“吵鬧”回敬別人。
上了大學(xué)漸漸的明白了這個道理,之前初中,高中雖然也有住過學(xué)校,但那時晚上有寢管管著不讓出聲,否則就要扣分,也沒有手機去打游戲,往往都是熄燈之后整個寢室便都睡去了。而大學(xué)卻沒有人管了,又都帶著手機,于是熬夜似乎成了大學(xué)生的必修課,晚上11點之后有的人打游戲,有的人聊天,這些成了常態(tài)!
這時如果你是一個有理想,有良好作息習(xí)慣的人,在這個時候或許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。比如23點05分,室友叫你一起吃雞,而你已經(jīng)到了要睡覺的時辰,你拒絕了他,自己要去睡覺。
之后的一段時間,雖然你很想進入夢鄉(xiāng),可你上鋪的那位兄弟無休止地打槍聲,無休止的喊叫聲,“上啊,沖沖沖,唉唉唉,裝備”搞得本來想早早睡覺的你過了幾個時辰仍然在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,難以入眠。
終于不知什么時候,也不知道是上鋪的兄弟先睡還是自己先睡,反正是睡著了。
早上七點,自己的生物鐘把自己叫醒,一晚上被室友打擾沒睡好的自己連打了幾個哈欠,而上鋪的兄弟卻在呼呼的睡得正香。
幾分鐘后,自己悄悄下床,一點也不敢出聲,生怕打擾了那位兄弟,然后悄悄地去洗漱,去做自己的事情。
從小家里就教育自己,一個巴掌拍不響,上了學(xué),課本里也告訴我們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,要學(xué)會將心比心。
可是這樣真的對嗎?
從價值觀的方面去考慮,毋庸置疑這是對的,但也不能盲目的這樣想,否則就會很容易陷入另一個極端,那就是習(xí)慣性的討好別人,妥協(xié)于人,最終卻委屈了自己的意愿,導(dǎo)致處處受制于人。
針對任何事都要去客觀的講究對錯,如果對方不能將心比心地處理事情而影響了自己的利益或權(quán)益,那么自己也不需一味的去容忍,也要學(xué)會去把事情說開,講明。
就比如去和上鋪的這位兄弟說這件事情,只要他不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,相信他也會意識到自己錯誤,這樣說開之后反而會對雙方都有好處。
這個世界上原來有很多不那么為別人著想的人,而你從小被教育得來的素質(zhì),卻不允許你以同樣的“吵鬧”回應(yīng)別人。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是對的,但說的卻并不完整。既不允許以同樣的吵鬧回應(yīng)別人,那么便要以另一種方法解決問題,而這或許也是人生的意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