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向往的春天# 生活忌“俗濫”。
如果你同意,接下來你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。
什么是“俗濫”?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一味的實用主義。
例如,見名利很實用,就一味鉆營,追逐名利之外心里再裝不下別的。
有人問,這有什么不妥嗎?
倒也不是什么十惡不赦,只是有些俗了,缺乏美感。
半畝方塘一鑒開,
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問渠哪得清如許?
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若只一味追逐名利,與世浮沉,心里沒有“天光云影”,就恰似生命里沒有“源頭活水”,是要干枯的。
或許有人不同意,說“實用”主義怎么就缺乏美感了呢?
因為受約束。
我并不反對“實用”,相反,我認為維持生活是人之第一件大事,要生活必要講究如何利用資源。
所以,在實用的態(tài)度中,劃分事物的依據是有益的、有害的、無關痛癢的,而后人們趨利避害、有所為而為,這都是人之本能,這本能之所以被繼承下來,是因為它太有用。
但是,事情還有另一面,你要利用這事物就必然要受其限制,受限制則不自由,不自由美就無從談起。
美的特質就是“無限”和“自由”。
“美感的”態(tài)度中,人全部的注意力聚于事物本身,獨立而絕緣,美或不美全憑“直覺”,不受任何其它外物的牽制,其價值全在事物本身呈現(xiàn)。
然而,美卻全無“用”處,既不能當飯吃,也不能當衣穿,但你看看周圍,為何人們在閑瑕之余總會講講美呢?
人性是多維的,需要也是多維的,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。
人之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,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,美就是其中之一。
寫到這兒,我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前面啰嗦了這一通或許全是廢話,因為“美感”生活本就是絕大多數人內心的企盼,無需贅述的。
如此看來,“如何在實用生活之間,穿插進一些美感生活”倒是正經話題。
從“怡情養(yǎng)性”做起吧。
在阿爾卑斯山谷中,有一條大路,兩旁的景色極美,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,勸告游人說:”慢慢走,欣賞啊!”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的世界過活,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疾馳而過,無暇流連風景,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所在,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??!
“怡情養(yǎng)性”就是“慢慢走,欣賞啊”。
就是在實用主義的追名逐利中,安排出一些時間來欣賞美、流連美。
美的事物無處不在,前提是你得有一雙能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,審美是一個人的隱性知識,它很難言說,但能內化、感知。
我贊同一位藝術家說的:“最好的訓練方式,就是用美來訓練美。”
翡翠的美恰逢其時的進入了我的生活,它寧靜而淡雅,極絢爛而又歸于平淡。
美學大師宗白華老先生說:“中國向來把玉作為美的理想”,“一切藝術的美,以致于人格的美,都趨向玉的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