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過了35歲以后,會因為長時間的飲食不合理,不健康的生活習慣,使得血液中的膽固醇與脂肪含量增高,如果膽固醇太多的話,會黏附在血管壁上,造成血管狹窄,彈性變差,繼而導致血液流動不暢,誘發(fā)多種心血管疾病。
這時敲擊心包經就很有必要了。因為敲擊心包經可以使血液流動加快,使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剝落,排出體外。那什么是心包經呢?
心包經與心包膜
心包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,古人認為心為君主之官,而君主是不能被外邪所侵襲的。
心包是心的外圍,就像皇宮的城墻一樣保衛(wèi)著居住在里面的皇帝,所以,在溫病學說中,將外感熱病重出現(xiàn)的神昏、譫語等精神癥狀,稱之為“熱入心包”。
現(xiàn)在有許多人患有血脂異常,不僅是老年人,還有年輕人。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,很多人小小年紀就患有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,患有心血管疾病更多。打通心包經可以加速血液流動,改善血脂異常。心血管疾病找不到合適的土壤滋生,也就無從發(fā)病了。簡而言之,保養(yǎng)好心包經,心這個皇帝的位置才會坐得穩(wěn)。如果邪侵心包經之后治療不及時、不得當,傷及心臟,后果是很嚴重的。
心包經運行時間
【戌時】19點至21點——心包經旺。戌時護心臟,減壓心舒暢;“心包為心之外膜,附有脈絡,氣血通行之道。邪不能容,容之心傷?!?/p>
此時,身體已經補充夠營養(yǎng),多氣多血,氣血循行全身和身體末梢,是最適合運動的時候,運動的效率可達到最高。不過不建議進行激烈運動,而應以和緩的散步和簡單的關節(jié)體操等來調和,以免過于亢進,影響接下來的氣血收納,影響睡眠。
心包經的循行方向
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:起于胸脅部,出于心包,向下通過橫膈膜,從胸至腹依次聯(lián)絡上、中、下三焦。胸部的支脈沿著胸中,出于脅部,至乳頭外側一寸的天池穴,上行到腋窩,沿上臂內側的中線,進入肘窩,向下行于前臂的兩條肌腱之間,進入手掌,到達中指指端的中沖穴。掌部的支脈從勞宮分出,到達無名指的關沖穴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。
與心包經不調有關的疾病
當手厥陰心包經發(fā)生問題的時候,我們就會出現(xiàn)手心發(fā)熱、肘臂率急、胸脅之滿、心慌面紅、心煩心痛等一系列的癥狀。
【心包經實癥】
容易頭昏、頭痛,胸部疼痛或脹滿,掌心發(fā)熱,眼睛,皮膚發(fā)紅,便祕,嗜睡,心血管病變。
【心包經虛癥】
反應變慢,容易失眠且多夢。稍事運動則心跳異??焖?,氣喘。皮膚及臉色常呈暗紅色(有類似瘀血癥狀),講話不順暢,有語言障礙,癥狀嚴重時會出現(xiàn)掌心發(fā)熱,手指無法伸直,胸部疼痛或脹滿等狀況。
心包經日常護養(yǎng)
1、沿心包經循行路線敲打按摩
沿著心包經的路線從胸部一直到指尖,用捏和拍,每天按摩每只手臂10分鐘,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。
按壓時要慢慢進行,按壓的力度要通過每一點傳到心包上,增加心臟搏動。當機體出現(xiàn)呼吸不暢,肩背酸痛、四肢無力、心律不齊等癥狀時,就應多按壓該穴位。
戌時按摩心包經更有效,可達到強心,給心減壓,從而對心臟起到調養(yǎng)作用。
2、足部刺激法
操作步驟:脫掉鞋襪,光腳在公園的鵝卵石路上行走,以腳底發(fā)熱,有酸痛感為度。
功效:刺激腳底穴位和反射區(qū),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
3、腹式呼吸法
操作步驟:用鼻子深吸一口氣,屏住呼吸,然后慢慢地將這口氣以平緩的速度呼出,1-2分鐘后繼續(xù)這一動作,持續(xù)10次以上。
功效:養(yǎng)心護肺,調節(jié)心神。
心包經里的養(yǎng)生穴位
勞宮穴是心包經的“滎穴”,可清心熱火、泄肝火,具有滋陰潤燥、涼血安神的功效,每日在戌時輕柔按壓勞宮穴2分鐘,經常對其進行按揉刺激,可以調補氣血,快速起到養(yǎng)心的作用。
勞宮穴位于掌區(qū),平第3掌指關節(jié)經斷,第2、3掌骨之間,偏于第3掌骨。屈指握拳,中指之間處即為此穴。
“內傷關天”是說人的內臟、心理受到傷害,關聯(lián)性命。其中隱含內關穴,“內”指內臟,“關”指關隘。該穴位擅治內臟,故名內關。
有“寧心安神、理氣止痛、和胃降逆”的作用。
每天花兩分鐘左右按揉,力量不需太大,有酸脹感即可。
手厥陰心包經的飲食調養(yǎng)
飲食上可以建議選擇番茄、蓮子、金針、紅棗、蘋果、葡萄、紅茶、綠茶、花茶、番薯、土豆、雞肉等。
飲食養(yǎng)心的基本原則就是以清淡飲食為主,忌食肥膩厚味之物或暴飲暴食。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入,尤其是動物性脂肪的攝入。
今天的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,評論區(qū)留下您的疑惑和見解,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學習交流。如果覺得小樂的文章寫得不錯,點個贊或者轉發(fā)給更多需要的人看吧!
我們人體的水液代謝,是由肺、脾胃、腸、腎、膀胱等許多臟腑共同協(xié)作完成的,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,水液才能正常出入。下期我們講“十二經絡之手少陽三焦經”。
我是小樂,關注我,一起了解更多關于健康的小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