帽蘭
出處:《四川中藥志》
來源:為山茶科植物紫莖的樹皮及根皮。
原形態(tài):小喬木。樹皮棕色,小枝有毛或光滑。葉互生,常聚生于枝頂端;革質(zhì);橢圓形、倒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,長5~10厘米,寬2~3厘米,先端慚尖,基部狹楔形,少有圓形,邊緣疏生圓鈍齒,有毛或近于光滑;葉柄長5~8毫米。花白色,單生于葉的下方或葉腋;花梗長4~8毫米,但亦有長達(dá)2厘米者;小苞片2,披針形;萼片5,與苞片相似;花冠5,寬卵圓形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基部聯(lián)合。蒴果扁圓形,有5棱?;ㄆ?月。
生境分布:生長于低山區(qū)的林邊半陰處。分布我國中部至四川等地。
性味:性涼,味辛苦,無毒。
功能主治:舒筋活血。治跌打損傷,風(fēng)濕麻木。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浸酒,0.5~1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