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檀根
出處: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
別名:砒霜子、蛤蟆涎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。
來源: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。
原形態(tài):落葉灌木或喬木。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。葉紙質(zhì),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3~9厘米,寬2~3.5厘米,先端尖或短漸尖,基部通常闊楔形,邊緣具內(nèi)曲尖銳鋸齒;葉柄長約4~5毫米?;ò咨杂蟹枷?,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。萼外無苞;萼片5,有睫毛;花瓣長圓狀橢圓形,長約5毫米;雄蕊約25枚,長短不一,有較花瓣稍短或梢長的;花柱約與雄蕊等長,柱頭不分裂。核果斜卵狀球形,藍黑色,長約6毫米,頂端5萼齒宿存?;ㄆ?月。果熱期7月。
生境分布:生于山地林間。分布于華北、華中及華南各地。
功能主治: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"散風(fēng)解毒,并治腹內(nèi)瘤腫。"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