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絲線
出處:《嶺南采藥錄》
別名:紅藍(lán)、山藍(lán)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青紅線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。
來源:為爵床科植物山藍(lán)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,高達(dá)50厘米。莖多分枝,下部匍匐生根,節(jié)稍膨大,呈膝屈狀;嫩枝被柔毛。葉對生,闊卵形或卵形,長1.5~5厘米,寬1~4厘米,兩面被毛。花紫紅色,排成腋生或頂生聚傘花序,花序枝端有1對卵形葉狀苞片,內(nèi)有花3朵,通常僅1朵發(fā)育;花冠2唇形,下唇3裂。果棒狀,2室,成熟時(shí)縱裂,胎座不上升;種子4顆,扁球形?;ㄆ诙?。
生境分布:多為栽培,亦有野生于山坡、荒地、路旁。分布我國南部。
性味: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"味甘淡,性涼。"
功能主治: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痰火咳嗽,吐血。"②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"清肺熱,止咳。治咳嗽痰多,內(nèi)傷咳血。"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1~2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