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草
出處: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別名:爛衣草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。
來源:為禾本科植物皺葉狗尾草的全草。秋后采收。
原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,高達1米。稈直立,基部有時擴張。葉片橢圓形至矩圓形,有強皺折,長7~25厘米,寬1.2~3厘米,兩端漸尖,兩面的脈上被乳突狀疏長毛或禿凈;葉鞘禿凈,鞘口有柔毛.圓錐花序尖塔形,疏散,長達30厘米或過之,綠色;分枝上舉,疏離,長1~7厘米;小穗橢圓形,長約3毫米,短尖,緊密排列于短的小枝上而成中斷、復(fù)生的總狀花序;有些小穗的基部有剛毛1條,剛毛通常長不及1厘米;第1穎近圓形,長約1毫米,先端楔頭形,3脈;第2顆橢圓形,長約2毫米,5脈;不孕小花中性;外稃橢圓形,長約3毫米,5脈;內(nèi)稃狹,披針形,透明;結(jié)實小花的外稃長約2.5毫米,有皺紋,邊緣較窄的內(nèi)卷,包持著內(nèi)稃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:生陰濕地上斌林下。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性味:性平,味淡,無毒。
功能主治:解毒,殺蟲,化腐肉。
附方:①治銅錢癬:嫩馬草,捶爛后,取汁點患處。②治發(fā)丹:鮮馬草一把,捶絨敷患處。(性味以下出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